蕭錫惠

台中楊姓高中生,因在學習歷程檔案中誇大獲獎與補習紀錄,遭多所醫學系撤銷錄取資格,引發社會熱議,不少人讚揚大學勇於捍衛誠信原則,但更令人深思的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嗎?

我們不禁想起前管中閔的誠信風波——他在台大校長遴選期間,捲入未申報兼職、論文抄襲與財產風波,引發社會關切及監察院糾正,受到申誡處分,教育部長葉俊榮卻宣布「勉予同意」管出任台大校長。

同樣是面對「誠信」問題,管中閔的問題無礙他擔任台大的校長,楊生的問題卻不容他當一個學生,從北到南多所醫學院紛紛撤銷他的資格,教育體系厚管中閔而薄楊姓高中生,兩相比較,制度的標準與尺度的落差,竟是如此巨大。

大學以誠信為錄取學生的門檻,但在遴選台大校長時誠信卻又顯得不是那麼重要,大學的「誠信」究竟是價值信仰,還是權力工具?

想請教大學校長:「你們之中若能坦然說自己在學術與行政歷程中毫無誠信瑕疵,那麼請支持撤銷這位學生的錄取資格。」若否,請先面對自己體制的誠信赤字,再來談何謂教育標準。

聖經有言:「你們當中誰沒有罪,誰就先用石頭砸她吧。」(約翰福音8︰7)

當我們對學生嚴格要求誠信時,教育界是否也曾誠實面對自己在制度設計與資源分配上的偏差與偽善?

教育誠信從來不是對弱者的考驗,而是整個體系能否誠實地面對自己。

若我們無法以相同標準要求每個人,便沒有資格對學生作出嚴厲裁決。

教育若只懲罰最無資源的人,終將失去它作為社會流動與希望象徵的根本價值。

(作者是美國民進黨美東黨部前評議委員)

本文原登於自由時報 (202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