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神耀

周神耀牧師心靈小菜園系列-112

宋牧師於2024 年 十一月二十六日安息主懷。享年九十五歲, 我們懷念他。一九六五年當他在紐約協和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時, 我剛好住在Claremont 街125號,阿招姑(Mrs. John Bawer) 的家。離開神學院學生宿舍很近。宋牧師偶爾會到我的住處訪問他台大的楊同學。因此有機會向他請教。我還記得他告訴我「上帝其實很難了解」。使我感到困惑, 但印象深刻。因爲我是從台灣基督徒教家庭長大又從東海大學畢業。有一般傳統的基本信仰。

後來有幾次聆聽宋牧師講道。有一次他說「上帝是同一位, 但有不同名字, 甚至也包括聖經以外的名字」。那時候我已經是紐約神學院的學生了, 因此靈犀一點通, 稍微知道他故意讓人多多深思。不致被這話難倒。

依我的看法, 自由神學是一種對傳統信仰以命題式教義來表達方式的反動。他們是出於關心福音信息對社會的關聯性(relevance)。因為傳統的架構是根據西方的思想模式。福音種子播在不同文化的土壤中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必須用當下人們的生活際遇。這是自由派宣教神學的主張。他們為了與社會有接軌有關聯, 以致主張信仰必須現代化。他們認為, 不然的話福音只有被少數人接受。我想這也許是值得深思有關普世傳福音直到地極的策略問題。

宋牧師承繼黃彰輝牧師的「處境化神學」(contextual theology) 宣述「道成肉身神學」延伸到「故事神學」用意良苦。「第三眼神學」就是從亞洲文化心靈的眼睛來解釋上帝的創造與救贖。必須以儒䆁道的在地文化背景來看信仰和宣教。

首先我要看到, 整本聖經特別是舊約, 是以希伯來人的歷史述說的方式, 並不很注重命題式的教義(propositional doctrines)來表達信仰。是屬於敘述故事方式 Narratives的表達。不是西方奧古斯丁後系統神學的命題方式。即聖經本身的表現是一部神聖歷史(heilsgeschichte) 。可以說是「神聖的實質」透過以色民族的歷史文化呈現。

可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 有不同的方式。福音的宣揚也常常要變通。是溝通工具的問題福音的本質沒有變。不過如今, 廿一世紀教育普及知識發達, 已經達到一個階段, 人類有相當程度的共同表達方式了。在地球村𥚃已經可以相通了。我相信我們現在已經比先前更有「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的溝通平台。資訊科技及大眾媒體已經使人可以在平台上面表述現代人能放諸四海皆準的思想。不久的將來, 會有超越地區文化架構的共通的表達方式, 這並非不可能。

因此我的看法是我們雖然仍要一方面要努力用異文化及其他宗教的言語闡述福音信息(宋牧師的努力在此方面我們要肯定) 雖然不能完全否認這方面的需要。特別是年輕人。不能用傳統教義命題方式宣教。要把福音的美妙與大能向他們傳達。我們仍然要堅持福音的內容不能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淡化了。

自由主義的危機在於「神觀」的世俗化(secularize) 及去迷思化(demythologize)。在極端自由主義的神觀𥚃, 有人說或許上帝是由人的需要投射岀來的, 意思就是神是人的創造。這就走到了極端進入異端。這我們不能苟同。我們要提醒的一點是, 上帝心意的表達與呈現, 不能只靠人的想像刻畫出合人需要的神, 把它投射岀來。還是需要一個先置假設。也就是需要銀幕, 一張大家都可以共同看到的帆布!Projection needs a screen。 不然人所投射的光, 用講的講了一大堆仍然不能被看見及了解產生靈的共鳴。這帆布是什麼?從那裡來?還都是要先由上帝來預備此帆布, 使之在人間成為共通的表現。

今天自由神學仍在信仰關聯的議題上打轉。我覺得還是要𨍭回到傳統神學。一定要有「啟示的先在性」的必要。當人在森林中迷失方向時必須先有人來告訴你你的座標。「起初上帝」(In the beginning God.) 這個宣告是無容商議(non-negotiable)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