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錫惠

作者曾任 美國布魯克林 CBID (Central Brooklyn Independent Democrats,中布魯克林獨立民主黨人協會)地區委員,並協助紐約市長選舉的基層動員工作,長期參與美國地方政治與選務實務。

前言:公民身分只是起點

許多移民在取得綠卡、最終歸化成為美國公民時,往往以為這段旅程就此完成。然而,拿到護照與投票權只是形式上的開始,要真正融入美國社會,成為民主制度中的一份子,還需要更積極的參與。

一、從移民到歸化:制度門檻

多數人初到美國,可能以學生或商務人士身份居留。經過若干年的生活與資格審查後,才能取得永久居留(綠卡)。隨著時間累積,便能進一步申請歸化,透過考試、面試與莊嚴的宣誓儀式,正式獲得美國公民身分。這一刻代表你擁有投票與參政權利,但僅僅是融入的第一步。

二、公民的第一課:選擇加入政黨

在美國,公民要進入公共事務的核心,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加入政黨。民主黨、共和黨,或是綠黨、工作家庭黨等小黨,都歡迎新公民參與。只要繳交每年黨費(一般會員 25 美元;退休人士或學生 10 美元),就能成為地方黨部的正式成員。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是建立社會連結的起點。

三、地方黨部:民主的肌肉

地方黨部是美國民主的基石。它們通常每月舉行例會,邀請市議員、州議員、市長、州長、法官、檢察官等官員到場,報告施政成果並接受居民意見。在這樣的場合,你能與民選官員面對面交流,讓自己的聲音真正被聽見。

更進一步地,地方黨部會協助有意參選的黨員進行連署、募款,幫助他們通過初選,進入大選。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許多司法官員——包括地方法官與檢察官——同樣必須透過選舉產生。這使得行政、立法、司法三權都與民意緊密相連。

四、選務的實踐:親手守護民主

新公民除了投票,還能登記成為選務人員(poll worker)。從檢驗公民身分、核對投票資格,到投票日的實際流程與開票,都能親身參與。當你真正做過一次,就能理解美國民主如何在細節中保障公平與透明。這種經驗,比任何紙上談兵都更具說服力,也能反駁那些對美國民主一知半解卻喜歡胡亂批評的人。

五、公民的進階:從支持到領導

若願意更積極參與,你甚至可以競選地方黨部的委員或主席。這些職務並不像想像中那麼遙不可及,卻能讓你在社區事務中發揮實質影響力。而當你支持的候選人成功當選,他們往往會記得你的付出,並在你需要時伸出援手。

此外,美國的民選官員在選區內皆有辦公室,經費由政府支出,專責服務選民。只要你是他的選區居民,無論是否曾經支持過他,他都會樂意協助,因為他必須為爭取下一次選票而努力。

六、台美比較:民主日常的差異

對照台灣,美國公民的參與路徑凸顯出一個鮮明差異。台灣的民主雖然已成熟,但多數公民的參與仍集中在「選舉日」;政黨的地方組織多半偏向動員,而非制度化的例會;法官與檢察官並非民選,而是透過考試與任命產生,民意影響有限。

相較之下,美國民主的特色是「日常化」:加入政黨、出席月會、擔任選務人員、甚至競選黨部幹部,公民幾乎能在每個環節中留下自己的足跡。這提醒我們,民主不只是四年一次的投票,而是生活中不斷的參與與責任。唯有把民主當作一種「肌肉訓練」,制度才能強健,社會也才能真正凝聚。

行動建議小框|新移民融入美國的三個關鍵步驟

  1.  加入政黨,成為地方黨部成員:繳交每年黨費(一般會員 25 美元;退休或學生 10 美元),選擇民主黨、共和黨或小黨,正式展開公民之路。
  2. 參與例會與選務工作:定期參加地方黨部聚會,與民選官員直接互動;同時登記成為選務人員(poll worker),親手體驗投票與開票流程。
  3. 從支持到領導:協助候選人連署、募款,或競選黨部委員、主席。積極參與,你不只是旁觀者,而是制度的塑造者。

台灣可以借鏡的三個啟發

  1.  民主需要「日常化」:不只在選舉日,台灣也應建立例會或社區論壇,讓官員與居民定期互動。
  2. 讓公民參與制度運作:可比照美國,讓更多公民成為選務志工,深化對制度的理解與信任。
  3. 降低政黨參與門檻:若能打破派系壟斷,讓普通人用低門檻進入政黨基層,台灣的民主厚度將更完整。

延伸閱讀|台裔在美地方政治的案例

  • 吳弭(Michelle Wu):現任波士頓市長,首位女性與台裔市長,曾任波士頓市議會議長。
  • 薛信夫(Shing-Fu Hsueh):新澤西州西溫莎市長,連任四屆,美國東岸首位民選台裔市長。
  • 葉亞威(Yiaway Yeh):加州帕羅奧圖市市長,首位台裔市長代表。
  • 劉醇逸(John Liu):紐約市議員、後來當選紐約市主計長,現任紐約州參議員,是亞裔在紐約政壇的代表人物。

這些案例顯示:台灣移民在美國,不僅能融入,更能成為地方政治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