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神耀
周神耀牧師心靈小菜園系列-143
我個人很喜歡欣賞古典音樂。從巴哈,莫扎特,貝多芬到馬勒及肖斯塔可維奇(Shostakovich) 對音樂的了解我想可以帮助我們了解基督教的信仰。
音樂是什麼?最簡的定義是「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用組合安排而成的聲音作出藝術的表現。還有, 音樂三要素是旋律,節奏,及和音。加上音色,是第四要素。知道這些只能讓你增加知識, 對音樂的了解還是很表面, 有如隔鞋抓癢。到底什麼是音樂不能紙上談兵。音樂不是用看的或用談的。要用聽的。
什麼是藝術? 有一次一個不客氣的傢伙對畢加索說「你的画我看不懂!這是什麼碗糕?」這位藝術大師不覺得有什麼冒犯。想了一下回問他「鳥叫好聽嗎?」此仁兄不加思索:「好聽!好聽!」再追問一句「你聽懂嗎?」對方唉哼無話以對。畢加索笑笑地說「我的画我也看不𢤦, 不過我確確實實知道我在繪什麼!」啊!這話眞妙。藝術「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曾聽到有一句話說「當文字無法表達時, 圖畫開始展現, 音樂開始說話」。
音樂之寶貴在於最𥚃面的內層有意念, 這是音樂之靈, 眞正要表達的就是這個。如何表達?不是用寫的。聽音樂的人透過耳朵的聽覺, 把音樂傳遞到他裹面的「音樂之靈」。要聽的就是這個東西。在那裡音樂的表達及音樂的欣賞有了聯接就有共嗚, 音樂之所以為音樂就得以完成。如果聽者是一條牛, 牠也有耳朵, 音樂也輸入牠的耳朵了。但音樂的靈進到牛𥚃面,進去了但不得其所。這叫做「對牛彈琴」。
除了最內層的靈之外, 音樂有載體或媒介或管道, 即樂譜或樂器或歌唱家的喉嚨。這些都是必須有的具體東西。另外一層是音樂家的表演及聽眾的欣賞, 這是音樂的完成。沒有他們也不行。三方面都須要顧到。演奏家(或演唱家)根據樂譜, 用樂器(或喉嚨)把作曲家要表達的音樂的之靈宣述出來。出來之後還要有欣賞音樂的人。需要他的耳朵更需要他裏邊對音樂之靈的感受力。音樂再好沒有聽眾是無的放矢。有載體才有客觀存擋的樂譜。才能代代相傳。有樂器才能把音樂承載出去。有這些還不夠。還要有人。靠音樂家的表演, 經由載體把作曲家音樂之靈表達出來, 進到聽眾的音樂之靈裡邊去,如此才有共鳴, 這才是做音樂(Make music) 。這過程是從音樂之靈經由載體的管道通到欣賞者的音樂之靈。所以從終極的角度看音樂, 是從靈到靈。
什麼是信仰?從上面對音樂的討論, 我想可以幫助我們明白一些。就好像音樂有三層面, 信仰也有三層面。信仰的表達就好像音樂的表達過程需要作曲家音樂之靈, 樂譜樂器的媒介及演奏者及欣賞者的互動。什麼是信仰?希伯來書11:1「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 未見之事的確據」。「所望之事」是什麼?是從聖經來。聖經就好像樂譜, 上帝啟示的話記在上面。聖經的白紙黑字是載體, 把「所望的事」告訴我們使我們知道上帝要我們知道要「望」什麼。有了聖經, 信仰的內容就可以保存, 一代一代流傳下去, 不致迷信走歪。就好像樂譜可以讓不同世代的演奏家有所根據。但聖經的文字並不是啟示本身。字句只是頭腦的東西, 是知識但並非不重要。就好像樂譜並不是音樂本身, 但並非不重要。啟示本身是靈的存在。是「實底」。就好像音樂之靈是音樂的「實底」。所以人在頭腦裡面吸收的知識要進入內心的深處即靈的地方轉化才算真信, 字句才發出亮光。神學家說這是Logos 成為 Rhema 。這才有「實底」。不然是紙上談兵。還有另外一句「未見之事的確據」表示信是認同加上交托依靠。必須在靈𥚃有信靠的態度。這就是說不但要有信仰的內容也有信靠的態度。就好像音樂表演要按照樂譜的內容並且忠實於樂譜。
這樣看來信仰必須關係到神的靈及人的心思兩方面。即靈的啟示及聖經的記載。相對於音樂的作曲創作及譜的存檔兩層。但還有第三層。那就是信仰的實踐。為什麼?這一點音樂也幫助我們了解。就好像一個音樂家他內心深處有音樂的靈透過樂譜想要把音樂表達出來的時候還須要實際的去表演才算數。信仰是在實踐當中變成活的。就好像音樂在演出時才變成活的。
信仰正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活化信仰, 實踐信仰。聖經雅各書2:17「信心若沒有行為是死的」。告訴我們「行為」的重要。信仰須要透過身體力行有生活的見證, 才能活化信仰。雅各書2:18:「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 我便借著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福音信息加上生活印證才能真的傳達靈𥚃的實際。有一句話「我活出我信的是什麼, 勝過講出我信的是什麼」。我們再用音樂做比喻。有信心而無生活見證只是「信道」而沒有「行道」。比較像放在音樂簿裏的五線譜或像放在盒子裏面的樂器一樣,音樂之靈並沒有在運作。所以信聖經的真理施洗歸主加上有生活見證, 就好像音樂家根據曲譜對作曲者音樂靈的詮䆁, 然後又演奏出來。如此才能使聽者欣賞到作曲家的音樂。同樣道理, 聽到聖經的信息又看到生活的見證, 未信者才能得到福音。這就好像參加音樂會的聽眾, 聽到好的演奏把音樂聽到靈𥚃邊去。所以信徒的生活見證可以將信仰的靈表達出來, 使他的靈進入聽者的靈, 發生共嗚。這靈是上帝的靈。也就是聖靈。所以歸跟究底活的信仰自然是宣教。有音樂為最好的例子。
後記:
最後想提出在AI廣泛應用的現時代, 音樂家可以靠科技的App作曲編曲演奏演唱。確實很方便, 是可以幫助。科學重複性的algorithms (程式系列)大大增加方便性。但失去的是創造性。那就是音樂之靈。所以以音樂之靈為終極關懷的眞音樂是無法被AI 替代的。同理, 牧師講道宣導師傳福音可以用ChatGPT 太方便了!但是同樣地失去的是創造性的靈。我們不敢說沒有聖靈借AI 做工。但是宣教關鍵在身教, 不只是言教。所以AI 也無法代替。凡是有價值的事不會歸到𩂓, 而是歸到「靈」。從靈到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