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穎

7/1 於大紐約區海外台灣人筆會,是楊斯棓醫師在美國的第一場演講。

​這天楊醫師演講的主題是《捐款奉獻導致我人生巨變》,最後一刻調整為《奉獻導致我人生巨變》。​我喜歡這樣的調整,因為奉獻不一定來自捐款,我認為花自己的時間也算。​當然,錢還是很好用,不過我認為,錢的好用,是因為有「會用」的人。

而熟悉楊醫師的人,知道他熱衷送書。這些書不只是隨意贈送,而是有策略地播種——選擇對象、思考效益、展開綜效。楊醫師選擇多次在演講贈書,我覺得是非常精準的做法。這次筆會演講中,楊醫師在其中一段提及這幾次到校園演講的經驗,我非常有啟發。

校園演講珍貴在哪,難在哪?

這幾年楊醫師幾次到國高中校園演講的原因,來自巴菲特的啟發——我喜歡對學生談話,因為學生沒有根深柢固的習慣,仍然夠年輕,能夠充分運用我說的話。

而我也不能不提,校園演講真的很難,難的地方像是:

*學生動機上的,學生可能是被老師逼來的;

*講者演講技巧上的,即使內容豐富,也不見得能吸引學生注意;

*世代溝通上的,講者的切角或例子,未必能引起其共鳴(不是用流行語就可以)。

面對這三類難題,我認為楊醫師以邀約機制很巧妙的化解了。

人關注的是自己,與自己投入的事

近期楊醫師校園演講的啟動條件之一是,參與的同學事前看完指定影片( 《名人書房》楊醫師的專訪),對演講提出問題。

我認為這個設計很精巧,因為事前問「有什麼問題」,沒有對主題的指向性。不過今天如果是看完詹慶齡主播高品質的訪談,那便不一樣——因為好的訪談引起人的好奇,也定錨問問題的品質。

也因為每一位同學都看過一樣的影片,對於楊醫師有基本認識,因此現場更能以學生事前提出的問題為主體,佈局內容。

形式看似全場QA,實然問題編排環環相扣,又能有在場互動,是精心設計,且以聽眾為主體的內容呈現。每一題楊醫師認真以待,將國高中生視為大人回覆,因為孩子總是比我們想像的更成熟。

「你為什麼要來演講」當然也會收到這樣直球對決的題目,不過楊醫師本人也夠幽默,以此作為現場的效果,而演講本來就是現場的。

回饋,演講最容易被忽略的環節

講到這裡已經夠難的,需要有願意促成的老師,願意投入的學生,但我認為更難的是——收到同學的回饋。

如果演講不是為了抬高自己,而是為了持續發揮影響力,那認真看待聽眾的回饋,校準到每個內容對觀眾的最大共鳴是重要的,也是很赤裸裸的。

面對國中生投另個直球,問「為什麼要寫心得」,楊醫師幽默地說,這是為了有個理由送禮物(書)給你。禮物是書,不是《人生路引》《要有一個人》,而是是當月的作家簽名書。楊醫師從不在這樣的場合送自己的書,避免任何嫌疑,也以一己之力壯大書市。

雖然楊醫師沒說,但我想「寫心得,送禮物」行動多少是意味著:講者說的話,僅是一家之言,閱讀與寫作才是後面思辨自己思考的朋友。因為寫作是思想的鑿刻,是將別人的想法化為自己一部份的開始。

而楊醫師不只送給撰文者書,也會以大家寫的篇數,再捐贈同等數量的書到該校圖書館。送給圖書館的書,類別擴及商管、心理、科普,當然也有台灣意識的歷史讀物——因為我們是成功的工作者,但我們也同時是台灣人。撰文者不只為自己寫,也是為一個未來的閱讀社群而寫。

最貴的是?

值得一提的是,機制會影響行動。楊醫師分享,有一次演講後徵文的機制是,寫得最好的前三位有獎,雖然收到演講回饋的品質很好,不過數量並沒有到預期。

仔細詢問同學後,發現隨著有實力的同學們交稿,那沒有把握的便會默默放棄。因此後面便調整為,人人有獎。這意味著,如果真的全部聽講的五十位國中生寫了心得,那楊醫師需要買五十本書。

這樣加起來的書錢也要幾萬,對有些人可能覺得貴。但對於楊醫師來說,貴的不是書,貴的是找不到人。

將書在正確的時間,送到正確的人手上,讓思想在人心中發芽,台灣的心開始茁壯,沒有比這個更珍貴的事了。

一個人所能創造的生態系

楊醫師說,「我想走出一條本土派的路線,如果有其他具台灣意識的作者,也想進入校園與學生對話,那我要先自己多走幾遍,走順那條路」,

現場的我聽到這裡,忽然想起自己讀彰化女中時,曾聽彰化高中學長分享呂興忠主任的名言「沒有行動的閱讀是無效的」。

楊醫師不只是寫書的人,也是個願意分享閱讀,並且先當那個先去踩坑,再回來分享路線圖的人。演講可以很簡單,就是到校園分享自己的經驗。但讓我佩服的是,楊醫師花大量的時間促這些,以一己之力,打造一個又一個微型生態系,走出沒人想過的路。

花自己的錢,做對台灣好的事,認識志同道合的夥伴與朋友,我想,講題的「巨變」指的不總是戲劇化,而是指日常中這些我們願意為理想、為更大的社群,做出的改變。

以文會友

作為經紀人,在演講中我到處奔波,也謝謝在演講中楊醫師 cue 我,向現場前輩分享我幾年前聽吳叡人老師的演講〈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寫下的紀錄,再次被討論。

上面也提到,楊醫師重視聽講體驗,主打有笑有料,也看重回饋,理所當然也問我最印象深刻的段落。

我講著想著,也認為自己也該寫一篇,畢竟都來到筆會了,不寫演講心得,不以文會友,說不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