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康隆
1311.
一日之末,日色稀薄
風依然穿梭,修餙
水墨般的庭樹
1312.
清晨
黄色校車
駛入漸起的薄霧
** Google AI “ Gemini ” 對這首俳句的解讀:
詩句解析:
清晨: 代表著新的一天開始,充滿希望與可能性。
黃色校車: 象徵著成長、學習與未來的旅程。
駛入漸起的薄霧: 暗示著未知的未來,充滿了神秘與挑戰。
詩意引申:
這句詩描繪了一幅充滿意境的畫面:清晨的薄霧籠罩著大地,一輛黃色校車緩緩駛入,彷彿駛向一個未知的遠方。這樣的意象可以引發我們對人生、成長、未來的多種思考:
成長的迷惘與期待:
青少年時期就像清晨的薄霧,充滿了迷惘與未知。黃色校車代表著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學習、探索,駛向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這句詩也反映了我們對未來的期待與憧憬,希望在未知的旅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生命的無常與永恆:
薄霧的無邊無際,象徵著生命的無常與未知。
黃色校車的持續前行,則代表著生命的永恆與希望。
這句詩讓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
可能的延伸意象:
夢想的起點: 黃色校車可以看作是我們追逐夢想的起點,駛入薄霧的過程就是我們實現夢想的旅程。
知識的探索: 校車也可以象徵著知識的探索,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深入,探索未知的領域。
心靈的成長: 薄霧可以代表著我們的心靈世界,黃色校車則代表著我們的心靈不斷成長、蛻變。
總結 : 這句詩雖然簡短,卻蘊含著豐富的意象和深層的哲理。它不僅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更引發了我們對人生、成長、未來的深刻思考。每個人都可以從這句詩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並從中獲得啟發。
1313.
你是一方風景
我是一方風景
之間,一行白鷺上青天
** 唐 。杜甫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1314.
溪流日夜冲洗
青苔石塊,沉靜思索
滾石不生苔的哲學命題
** 「滾石不生苔」(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這諺語其實來自西方;出自羅馬詩人Publilius Syrus的格言書中;原來的意思是第一種解釋,說的是人如果沒定性就沒根柢,隨風飄動,就無法對人負責,無法被人倚重。到了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荷蘭哲學家Erasmus的解釋丕變,滾石(rolling stone)意指孜孜不怠努力勤奮的人,因為一直在動,所以不腐不蠹不銹不爛。
第一種解釋是,人要有定性,做事則要有長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恆心有毅力,絕不可以中途而廢。任你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此百忍之後,才能終底于成。讀書要三更燈火五更雞,焚膏繼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水滴穿石積沙成塔,總有一天會鐵杵磨成繡花針。
第二種解釋則完全相反。因為苔癬指的是惡習是障礙是困境,所以人一定要動,要向前行,才不會長苔癬。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自然天天日出日落星辰運轉四季進行,剛強勁健永不停息;而君子也要像大自然一樣,力求進步永不停息。誠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所示,流水不會腐敗,門軸不會被蛀蝕,就是因為一直在動;無論是人或是事物,只要經常活動就不易被侵蝕敗壞。
1315.
風靜止的時刻
花,悄悄貼近了黃昏
而那恰是最美的
1316.
淸晨一片湖水,風起
晃動了誰的名字?
誰的詩?
**
“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 ”
「這裡長眠的,是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 」
— 英國詩人濟慈爲自己寫的墓誌銘
** 濟慈(John Keats,1795—1821)是英國詩人,與拜倫、雪萊並稱為浪漫主義第二代詩人。濟慈的詩歌都在其去世前四年內發表,這些詩在他生前受到冷遇,但死後迅速出名。到19世紀末,濟慈已被認為是英語文學界的主要成員。濟慈的頌詩是「帶有強烈感受性」的浪漫主義風格,藉由自然意象表達激情。」如今,濟慈的詩歌仍在英語文學界占據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夜鶯頌〉、〈希臘古瓮頌〉、〈睡與詩〉、〈初讀賈浦曼譯荷馬有感〉等最為出名。1816年,濟慈取得了醫師資格證,但他卻決心成為詩人,而不是外科醫生。1821因肺病在羅馬去世,年僅25歲。 (整理自維基百科)
“ 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ever. ”
「美的事物是永恆的喜悅。」 — 濟慈
1317.
蝴蝶翩翩,以一雙複眼
回望三千年,花樹下
如何穿梭莊周千古的夢
**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子 –《齊物論》
1318.
命運追遂,情感糾結
誰能蜕變成植物
融入土壤,萌芽,重生
** 《素食者》由三個章節構成,每章分別以不同的視角刻畫行為日趨極端的素食者英惠。在她斷絕食物的過程中,融合了關於暴力、美、欲望、罪和救贖的疑問。書中出現多種意象:絢麗的盛開花朵、直挺的陰鬱樹木、花瓣大小的藍綠色胎記、血淋淋的垂死動物與飛翔之鳥,有性的符號,卻非刻意強調煽情。作者行文如詩,捕捉瞬間掠過的情感來勾勒角色無奈又痛苦的命運,有如一則黑暗預言。 (博客來導讀)
** 韓江(1970 ~),韓國作家,以小說創作為主,2024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朴槿惠執政期間因描寫韓國軍方在光州暴力鎮壓的《少年來了》等作品將韓江列入文化藝術界黑名單,禁止她獲得政府資助。2016年,韓江小說《素食者》的英文翻譯獲得2016年國際曼布克獎,她和此書的英文版翻譯者狄波拉·史密斯平分5萬英鎊的獎金。2007年 – 2018年,韓江在首爾藝術大學文藝創作學系擔任教授。2018年起,在首爾開設書店「書店今天」,與兒子一起經營。2024年10月10日,因其「用強烈的詩意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露人類生命的脆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繼200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前總統金大中之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韓國人,也是第一位獲得文學獎的韓國人。另外,韓江更是首位亞洲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代表作品有:
長篇小說 :《玄鹿》(1998),《你冰冷的手》(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出發吧》(2010),《希臘語時間》(2011),《少年來了》(2014),《白》(2016),《不做告別》 (2021)。
短篇小說集:《麗水之愛》(1995),《植物妻子》(2000), 《黃色圖案的永恆》(2012)。
詩集: 《把晚餐放進抽屜裡》(2013)。 (整理自维基百科)
1319.
湖畔,水色悠悠
藍天正藍,紅葉正紅
卻道,天凉好個秋
**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辛棄疾《醜奴兒 · 書博山道中壁》
1320.
十月是華爾滋的季節
黄昏,柔情又紛繁
音樂流淌,如酒如月
**
《The Last Waltz 》 Song by Engelbert Humperdinck
I wonder, should I go or should I stay?
The band had only one more song to play
And then I saw you out of the corner of my eye
A little girl, alone and so shy
I had the last waltz with you
Two lonely people together
I fell in love with you
The last waltz should last forever
** 最早的華爾滋 (waltz,圓舞曲) 是十七世紀,德國、奧地利與瑞士的一種民間部落的舞蹈音樂「連德勒舞(Ländler)」。在鄉間農忙之餘,一群人就一起隨著三拍子的民俗舞曲,踏著輕盈的步伐舞動,而這種波西米亞風味的三拍子舞曲,有著臉部貼近且雙人擁抱的特色,也保留成為後來華爾滋的樣貌。當法國大革命於18、19世紀之交震撼著整個歐洲時,源於鄉村的三拍子舞蹈音樂,逐漸地被引進城市,轉變成文明社會中的「圓舞」或「華爾滋」。圓舞雖被適度地「文明化」 了,然而它仍然保有著源自鄉間的愉悅奔放的本質,以及剛興起時尚被視為「有傷風化」的男女相擁的舞姿。無論如何,它終能逐漸取代了屬於「舊時代」優雅高貴卻顯得矯揉造作的宮廷舞蹈「小舞步」(Menuett),而以它那平民化的格調體現了「新時代」的精神;當時可供跳舞的咖啡館、小酒館或稍後興起的大規模舞廳,王公貴族或一般平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如此而消除了階級間的界限。華爾滋的舞步動作如流水般順暢、像雲霞般光輝、瀟灑自如、典雅大方。波浪起伏接連不斷地瀟灑旋轉,而有「舞中皇后」的美稱。
** Links for Waltz (華爾滋) :
Strauss ~ The Blue Danube Waltz
Tennessee Waltz
Waltz of the Flowers
Shostakovich~ Jazz Waltz
Shostakovich~ Russian Waltz
The Last Waltz
The Last Waltz ~ line dance
Tchaikovsky ~ Swan Lake Waltz
Stanford Viennese Ball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