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神耀

周神耀牧師心靈小菜園系列-146

耶穌在馬太福音25:29 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 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這𥚃的「有」到底指什麼? 是不是指比喻中僕人受托的一千,兩千, 五千? 不是指金額. 是指「用」。凡用他有的, 結果是有的得更多。凡沒有用他有的, 結果是連本來有的也失去。

這個「用進廢退」的道理, 社會學家 Robert Merton 把它稱為「馬太效應」( Matthew effect) 。他把此效應應用在社會經濟政治。這方面我在系列120 已經討論過了。主要論點是經濟政策要本著經濟的生理而非病理。現在我們要把此效應應用在另外兩方面:身體健康及靈性長進方面。

身體健康與活動密不可分。有規律的運動可以改善體質, 促進腦部多巴胺(dopamine) 的分泌, 正常化情緒, 強化免疫力, 防止肌少症。維持骨密度及心肺功能。所謂「活動」意指活著就要動。也就是說「有」就要「用」。反之如果「不用」連本來「有」的也會失去。這也告訴我們平時養生保健比吃藥看醫生更重要。預防勝於治療。「不養生就養醫生, 不保健就養醫院」這種促進「預防醫學」養生保健的努力正合乎「馬太效應」的道理。

第二點是人的靈性生活品質的提升。這方面聖經裏有很多寶貴的教導。約翰福音15章葡萄樹的比喻𥚃, 第一節耶穌說「我是葡萄樹, 我父是裁培的人」然後第二節說「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更多」。另一方面「凡屬我不結果子的祂就剪去」。是的, 基督教的教義特點是只要信就可以靠主的恩典得救。白白稱義。但得救以後是進入一個必須努力走天國之路的階段。必須靠聖靈努力與主接聯。「戰戰兢兢作成得救的工夫」。這也是重要的教義。不是易走的寬路。但有聖靈的幫助走起來就愈走愈有力。枝子接在葡萄樹不是自自然然輕輕鬆的事。乃是要刻意努力地保持接上。十五章第四節說「你們要常在我裏面」。「常在」的英文abide有持續的意思。不努力則有與主親蜜關係斷掉的危機。努力接上則結實累累。好像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逆流而上則必有新境界。所以希伯來書10:25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也告訴我們群體一齊努力可以互相鼓勵。好像教會以前發展出來的讃美操。群體一起運動比一個人操練更有效率。

另外一點是習慣的養成。每日讀經禱告要有操練成習慣。 好像每天早操一樣養成好習慣。一步一腳印, 穩步前進。保羅勸提摩太在敬虔上操練自己。「操練身體益處還少, 唯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 因有今生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4:8)。敬虔的眞義是內心與神緊密相連。不是外表死守教規。

活的東西有特別的加減法。和學校學的算術不同。身體是活的。人的靈性也是活的。所以必須按照活動的原理原則發輝出「馬太效應」才能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