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神耀

周神耀牧師心靈小菜園系列- 155

我們向上帝禱告首先要讚美, 然後悔罪, 感恩, 祈求。一位神學家說祈禱是「ACTS」。

A 代表頌揚(Adoration),
C 代表懺悔(Confession),
T 代表感恩(Thanksgiving),
S 代表祈求代求(Supplication)。

沒錯, 祈禱是「行動」(Acts)。 不是懶得做主工的人的借口。尤其對老人來說祈禱更是行動。他們行動不便, 但坐著為教會禱告就是他們的行動。老人仍然可以做主工!

為什麼讚美在悔罪之前, 不是悔罪之後?認罪再來揚聲頌讃不對嗎?浪子回家見到父親就先認罪, 手潔心清來讃美主不是很合理嗎?為什麼要先讃美?

讓我來做一個譬喻。 比如一個老百姓在路上遇到國王,自然先要跪下, 呼喊「國王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有機會才向他稟呈他的事由。現在是我們受造的人向造物主上帝禱告。他比國王大多了,故理當以稱頌讃美開始。其實浪子覺醒的時候他說的話是讃美。「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 口糧有餘!」。父親這麼豐富而我在此地快要餓死了。

神的心意是喜歡眾人的讚美的。祂「用以色烈的讃美為寶座」(詩篇 22:3)。祂很樂意接受也極為享受當得的榮耀。愈稱頌祂祂愈高興。所以我們討祂喜悅就是要大聲呼喊「但願頌讃,尊貴,榮耀,權勢, 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 直到永永遠遠!」(啟示錄 5:13)。

耶穌教導門徒的「主禱文」一開始就是先讚美。「我們在天上的父願裲的名為聖」。聖經的「詩篇」原文Psalm是由希臘文來的, 意指用竪琴伴奏吟詠讃美。但是有許多詩篇好像是哀歌。這只是人在自身的苦境中從哀嘆哭泣開始尋找神。一思想到神不由得讃美。遇見了神, 即刻轉變成為颂讃跳舞擊鼓呼喊!詩篇的最後一句是「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詩篇150:6)。

神與人一有接觸, 人最自然的反應就是讚美。在神的美妙榮光照射之下產生驚嘆甚至驚懼。驚喜到到全身戰競充滿敬畏。德國神學家Rudolf Otto 寫了一本叫做「神聖之意」(The Idea of the Holy) 。指出人在上帝神聖的大榮光下, 瞻仰到極緻的美, 以致被威懾到瞠目結舌, 英文叫Awe stricken ! 自己感覺非常渺小不堪, 自慚形穢, 甚至忘記了自我的存在。神人邂逅人看到的是上帝的神聖奧妙威嚴。一種無名的肅穆敬畏的心自然流露出來。摩西在西奈山, 彼得雅各約翰見到山上變貌的耶鮢,都有相似的體驗。

舊約聖經先知以賽亞的經歷也是如此。以賽亞書 6:1-5「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 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 祂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 其上有撤拉弗侍立, 各有六個翅膀. . . 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因呼喊者的聲音, 門檻的根基震動, 殿充滿了煙雲。那時我說:禍哉! 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 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以賽亞是由天使天軍讃美的情境看到自己的污穢。這正合乎禱告的順序先讃美再認罪。

祈禱先讃美的道理可以應用在祟拜裏。現今不少教會祟拜一開始先有敬拜讚美。有人反對。認為不應該只為了教會增長就用粗俗的音樂招徠更多的年輕人。他們批評這是市場營業的考量。沒有聖經的根據。這是錯誤解經。敬拜讚美還有更重要的根據。從上面的思考我們知道禱告是以讃美開始, 而祈禱就是一種敬拜。

另外一點。敬拜讚美的形式及內容也是教會宣教的策略。為了傳福音保羅說對猶太人就要像猶太人, 對外邦人就要像外邦人。現代人受外界視聽媒體的影響, 習慣於轟々烈々的聲光效應。進到教堂對傳統敬拜方式不覺滿足。因此我們為了宣教不能忽略這些所謂的敬拜讚美的流行時尚。詩篇100:1「普天下當向耶和華歡呼!」英文是「Make a joyful noise!」。詩篇最後一篇(150)有「用大嚮的鈸讃美祂,用高聲的鈸讚美祂」。其實教會傳統唱了幾百年的聖詩也是由天主教老舊的「清唱曲」「康塔塔」突破出來的。馬丁路得宗教改革後開始採用當時世俗的曲調。起初也有人反對。

對於安排敬拜讚美, 只要當我們在採用時加以注意。第一要被放在適當的位置就好。第二不可陷入單單享受感觀的滿足卻忘了心靈的嚴肅性。傳統敬拜流程, 是以「神的話語」為核心的安排。敬拜讚美只要用心排入仍然可以有「神的話語」為主的禮拜。反而可以增加崇拜的活力。

另外教會可以視實際的需要分成較傳統的敬拜及較「當代」的敬拜, 以配合多元年齡層會眾的需要。不論是傳統或當代, 重要的是用心靈與誠實的崇拜必須有讚美, 而且是一開始就是讃美!